文化资讯 文化要闻

说唱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艺术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17-12-01[关闭][打印]

  近日,由文化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福建省文化厅、晋江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在晋江市成功举行。江西省木偶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的木偶剧《断桥》和南昌市采茶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的南昌清音《今日犹闻翰墨香》受邀参演。

 

  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现场

  南昌清音《今日犹闻翰墨香》剧照

  在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艺术发展研讨会上,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中华曲艺学会名誉会长常祥霖等知名专家、学者,部分参演团体代表,晋江市文化系统代表等40多人齐聚一堂,就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创作及演出现状进行深入研讨,对加强艺术评论、引导创作方向建言献计。研讨会由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主持。现将专家发言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书写新时代曲艺艺术新篇章

  曲艺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优秀曲艺作品传递着崇德向善、启迪心智的积极作用,其短小精悍、活泼生动的表现形式也深受百姓喜爱。此次展演对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承创新曲艺艺术、培养储备曲艺人才队伍、推动曲艺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必将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当下,全媒体、媒介融合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大众的审美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作雅俗共赏的曲艺作品越来越难。面对审美和艺术需求已经分化了的公众,必须创作生产出多种多样的曲艺作品,以满足多种需要。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创作的谆谆教诲:“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曲艺创作与表演需要弘扬真善美、引领价值导向,同时兼顾市场效益,营造健康的曲艺生产传播生态。

  曲艺创作与传播应当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美学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价值标准,让曲艺引导市场而不是让市场奴役曲艺;曲艺创作应立足当代、关注现实,自觉用当代意识思考现实生活,主动将个人感受升华为大众感知,提高曲艺作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曲艺要直面社会现实,探寻社会问题产生的成因,引领人们奔向真善美;曲艺工作者应当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丰富精神食粮,提升全民族特别是青少年的素质,给公众以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

  优秀的曲艺作品,应当做到思想艺术的和谐统一,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曲艺工作者应该承担起引人向上向善的责任,拿出有人文关怀的、讲述中国故事、演绎中国梦的好作品。此次展演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创作的一批优秀曲艺作品,推出了许多有潜力的曲艺新人。这些优秀作品的集体亮相,显示了曲艺人的文化自信与艺术自觉,反映了曲艺人贴近群众、贴近时代、反映生活、讴歌美好的创作思路与创演能力,再次证明了曲艺艺术顽强的生命力和始终与时俱进的创造力。相信通过这次展演,他们必将再接再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由“高原”向“高峰”迈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群众送去更多的欢乐和笑声。

  尊重曲艺本体    敬畏曲艺规律

  此次展演的曲艺节目荟萃南腔北调,精彩纷呈,尤其难得的是很多节目的创演都是来自小剧场、学校、边疆少数民族等的艺术家。这些节目曲艺品种齐全,涵盖评书评话、鼓曲唱曲、相声滑稽、快板快书四大类,呈现了我国曲艺艺术的基本业态。

  具体节目也可圈可点。比如金派梅花大鼓《宝玉夜探》,激活了沉寂已久的一种形式;大同数来宝的独特风格显示了曲艺“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对口快板《第三者》继承了曲艺反映时代生活的传统,幽默地批评了当今手机控、微信控的社会问题;山东快书、快板书虽是传统书目,但唱打多变的技艺显示出其传承的坚韧;广西壮族末伦、西藏扎念弹唱、内蒙古陶力、畲族说唱,或娴雅端庄,或慷慨激昂,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传唱民族大团结;南音的悠远醇厚,琴书的活泼,评书评话的多样,尤其是苏州弹词处处皆是景、篇篇显功夫。

  繁荣曲艺创作,加强原创,必须端正对曲艺本体的认识与理解,反对曲艺歌舞化、戏剧化。这是对曲艺形式的敬畏与尊重。只有把曲艺的本体特征掌握好,才能更好地使用它。

  此次展演作品梅花大鼓《牡丹赋》,正是充分展示了曲艺文化的基础性知识,揭示了鼓词创作的规律。作者尊重“曲艺各有本体,本体各有规律,规律各有渊源”的基本原则,坚持形式与内容合理匹配的立场。《牡丹赋》与梅花大鼓结缘,从艺术形式的属性到主题内容的表达,无不合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写小说我一天能写3000字,可是写鼓词,一天写不出20行……”老舍先生的一席话道出了鼓词创作的难度。鼓词创作,讲究题材形式、地域特色、语言特点、板式规范、演员条件等。由于鼓词难写,因而熟练驾驭鼓词的作者少之又少,思想艺术精深的鼓词作品更是难觅。《牡丹赋》并不好写,难在名篇深入人心。牡丹花,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代诗词歌赋样式很多,但用曲艺尤其是用梅花大鼓赋牡丹,史无前例。《牡丹赋》作者深通题材与形式的匹配是写好鼓词的第一要点,对牡丹有独到的诠释,使“梅花”唱牡丹完美和谐、通俗晓畅。《牡丹赋》作者的成功秘诀,一是对曲艺艺术的挚爱,二是自身才华学养与勤奋的积累,三是得益于鼓词大家朱学颖先生的教诲与影响,没有榜样的力量,就没有前进的方向。

  继承是基础    创新是方向

  皮影戏是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2011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各地共有30多种皮影戏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这对于皮影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次展演剧团众多,节目丰富,水平很高,不乏创新。表演队伍中,有7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3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演员中绝大部分是20多岁的年轻演员,且表演技艺娴熟,这是皮影戏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展演,各院团相互交流学习,与不同年龄层的观众互动,对促进皮影戏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演的8个皮影戏节目中,有2个节目为传统保留剧目,6个节目为新编童话和民间故事剧目。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剧院的《龟与鹤》创作于1953年,几十年来被全国广泛仿效,影响巨大,到今天依然是动物皮影戏的优秀经典代表;哈尔滨儿童艺术剧院的《哪吒与三太子》是神话改编剧目,继承了传统“龙江皮影戏”的表演技巧和灯光特技,又有许多创新,表演生动,令人耳目一新;上海木偶剧团的《羚羊飞渡》是优秀保留剧目,表演细腻感人,令人潸然泪下,受到不同年龄观众的普遍赞扬;泰山皮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一人同时操纵、演唱和伴奏的表演方式,是当今皮影表演的罕见绝技,其表演技艺高超、演唱曲调多样,此次演出的《石敢当为民除害保平安》是泰山地方特色剧目和经典保留剧目,其精彩演绎广受赞誉;昌黎皮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向东表演的《三打祝家庄》是自主改编剧目,传统的皮影唱腔、皮影武打,配上灯光布景,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云南腾冲刘家寨皮影戏地方特色鲜明,表演生动有趣,用普通话演绎传统唱腔,也受到观众的热捧。

  继承优秀传统是皮影戏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是皮影戏发展的必然方向。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皮影戏的新时代发展路径,既能产生蕴含传统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浓郁的剧目,又能有反映当代生活、融入时代精神的创新剧目。

  艺术的盛会    学习的平台

  这次参演的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统一,征服了现场观众。作为一名从事了一辈子曲艺工作的老同志,我从心里为曲艺工作者感到骄傲。此次展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曲目,如《施公断案》《小放牛》《刘三姐与阿牛哥》《徐策跑城》《劈山救母》《羚羊飞渡》《变脸吐火》《错误的奖赏》等。值得一提的是木偶剧《施公断案》,主演嗓音很好,表情非常到位。木偶是死的,人是活的,木偶剧要演好,全在演员。木偶表演是两台戏,演员一台戏,木偶一台戏,上面一台戏演好了,下面这台戏才能真切感人。

  我是一名曲艺演员,对曲艺节目有很多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总的来看,此次展演的节目有传统、有现代、有新创,都是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歌颂真善美、讴歌新时代,如福建南音《钗头凤》《朱弁·公主别》和福州伬艺《秦楼月·春回坊巷》。尤其是苏州弹词《西厢记·回柬》《杰克与露丝》《徐悲鸿》,是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杰克与露丝》既有传统又有新发展,唱得很少,但是演员充分展示了评弹道白的技能,弹词演员第一次展示洋为中用的评弹,很大胆,把观众引入新境界。二人转《龙蚌情》有继承也有发展,女演员能充分发挥特长演绎作品。其他如壮族末伦《堵寨门》等也很有特色。

  展演中有些演员比较急躁,不够投入;有些演出形式过于追求创新,失去剧种经典传统。希望大家敬畏传统,对作品继续打磨,进一步提升。

  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的示范

  2013年曾举办过一次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那是时隔20多年之久的全国性曲艺展演活动,在曲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次展演更是规模空前,是文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如此高规格的集中展演,既是业内人士相互切磋、竞技交流的舞台,也为百姓提供了集中欣赏优秀曲艺作品的难得机会,必将起到繁荣创作、发掘新人、推动曲艺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这次展演将在行业内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段时期以来,曲艺创演活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未能得到有效改善。比如有的节目语言过于直白,只是简单地图解政治、堆砌标语口号,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但缺乏艺术性表达;有的节目存在过度创新的倾向,歌舞化、戏剧化、舞美化痕迹较重,这些所谓的“创新”,不仅没有展示出曲艺艺术的特点和魅力,而且造成资源浪费,观众也不认同。这种脱离曲艺本体特征的盲目创新,本质上是缺乏文化自信、艺术自信的表现。

  在展演的初评阶段,专家评委们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要将近5年来涌现出的优秀曲艺节目集中选拔出来,因此,经过严格筛选、优中选优,这次参加展演的82个节目总体反映了近些年曲艺创演的整体实力,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并都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例如长子鼓书《腊月天儿》,接地气的语言,朴实的唱腔,虽然唱的只是民俗民情,传递的却是国泰民安、吉祥和谐的时代主题;乐亭大鼓《双锁山》、弹词开篇《闻鸡起舞》,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再如关中曲子《沙海情话》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手法,苏州弹词《一串河豚籽》《西厢记·回柬》的双声部的艺术处理手法等,都值得称道。

  相信通过这次展演活动,将向曲艺从业者明确传递:什么才是老百姓需要的真正的优秀曲艺作品,怎样才能明确思路、找准方向,不茫然、不盲从,坚持做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激活传统    融合时代

  这次展演对于喜爱和从事了一辈子曲艺工作的我来说,既大开眼界,又增长了知识。此次展演的木偶剧、皮影戏共20个。它们有的“迎风杨柳,眉目生情”,有的“黄钟大吕,气吞山河”;有敲打“什不闲”的独角戏,又有融合时代创新的将皮影与荧光表演结合的戏;既有传统,又有跨界……形神兼备,美轮美奂,相得益彰。再说曲艺。这次推荐和选拔来的节目类别多样,很有代表性,有快板、评书、相声、二人转等南北方的多种说唱艺术,演员们扎实的说唱功底及专业的唱腔,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曲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起到了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很多曲艺说唱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其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很多的名家和大家。曲艺作品从来都是来源于生活,取之于人民。然而写出一个好的曲艺作品实属不易。这次展演出现了不少好作品,比如长子鼓书《腊月天儿》和苏州弹词《一串河豚籽》,前者是典型的曲艺手法,“有人,有事儿,有情,有趣”,后者“有情节,有笑料,有故事,有悬念”,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

  展演也涌现出不少好演员。一个好的曲艺演员,首先要看台上的张力,把控、自信与功夫的结合,能形成一种强烈气场,比如东北二人转演员,“既有内在的情感,又有外在的律动”,秀外慧中,表演功底极为深厚,令人敬佩。但也有些年轻演员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有的相声演员在台上的表演节奏太慢,缺少激情。一个好演员应该既有幽默感又有节奏感,还要有爆发力。对曲艺演员来说,幽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掌中乾坤    传承有序

  此次活动举办地晋江市参演的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可以说是南派掌中木偶剧最具代表性的剧团。作为东道主,该团在开幕式上表演的《施公断案》的精彩呈现引人注目、广受好评。该剧短小精悍、寓意深远,突出表现了南派掌中木偶诙谐幽默的艺术特点,展现了其“唱南曲、依傀儡调、做梨园料”,擅演文戏和细腻优雅的艺术特征与风格。南派掌中木偶剧俗称南派布袋戏,其特点是:以掌中木偶扮饰人物,以说唱讲述故事,木偶动作涵化戏曲表演身段,木偶表演与语言声腔艺术相生相融,技术性、文学性、音乐性和趣味性兼具,加上木偶头雕刻的类型化、行当化又使木偶情态形象逼真直观、个性鲜明。传统南派掌中木偶剧强调掌中偶人的“戏神”,演员将戏曲行当的科步身段、道白唱腔传递到掌中操纵的偶人,穷尽所能而“传形于偶,传声于偶”,又“传神于偶”“形神兼备”。其师承关系十分严格,徒弟要跟随师父学习很多年才能领会掌握其中的技艺,还要再经过多年舞台实践,方可做到人偶同歌同舞,塑造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

  令人欣慰的是,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虽只是县级小团,但传承有序、充满活力。参演剧目《施公断案》的编剧为该团团长,是一位“80后”,但他的编剧技巧颇见功力,文本结构严谨,一气呵成。其音乐设计既好听好唱,又有十分鲜明的剧种本体音乐风格。剧中主角和群众演员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演员,但他们的足迹已遍布海内外,他们创演的大型掌中木偶剧《五里长虹》《清源仙女》《龙山情缘》等优秀剧目曾获诸多荣誉,观众百看不厌。能取得这些成绩绝非偶然,这是几代南派掌中木偶剧艺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级领导关心支持的成果。相信通过展演,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定将再接再厉,勇攀艺术高峰。

  探索推动展演常态化

  在本次展演的木偶专场演出中,福建三大木偶剧团精彩献演,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原创剧目《施公断案》展示出该团擅长文戏及唱、念的功底,韵味十足,又是百姓喜爱的题材;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以硬朗传统的武打戏风格,突显出北派布袋戏的艺术特色;泉州市木偶剧团则以悬丝傀儡的高超技艺展示出过硬的线功及木偶绝技,整台晚会给观众带来了很高的艺术享受。

  本次展演在传统剧目的表演上,木偶剧、皮影戏有多个团队在操纵表演技艺方面的传承上有着上乘的表现,无论是突出人物性格,还是上天入地的变化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技艺与作品巧妙结合,实现人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例如泉州市木偶剧团《元宵乐》中老妇变少女,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战潼关》中武打“飞套”、广东省木偶艺术剧团《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变化等。皮影戏《劈山救母》还使用荧光技术增强了传统皮影的表现力,使其更具观赏性。

  展演中有《施公断案》《错误的奖赏》《刘三姐与阿牛哥》《羚羊飞渡》《狼来了》等新创作品,但传统节目仍占绝大多数,突显了木偶剧、皮影戏在传承方面的良好基础,但也表现出在编剧创作方面的相对弱势。

  本次展演中涌现出很多新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引导下、在老一辈艺术家辛勤栽培下,年轻的艺人们正茁壮成长。其中,福建的泉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中心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实施单位。3个剧团在人才培养上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有计划地培养新人,根据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采用了多种人才培养方式:有的演员是小学毕业就被特招进艺校木偶班,有的是初中毕业招入艺校木偶班,还有的是在艺校木偶班学习之后,考、送到本科院校培养。大多数演员学校毕业后,都再经由老一辈艺术家以师带徒的方式继续培养,并在舞台上实践、积累和沉淀,这样的培养方式也让传统技艺得以薪火相传。

  新时代的“小木偶”应有大作为

  此次展演是全国曲艺、木偶、皮影艺术界一次集中呈现、深度交流的难得机会。曲艺、木偶、皮影是历史最为悠久、地域分布和受众最为广泛、最为“接地气”的艺术品种之一。其分布遍及我国大江南北,甚至远播东南亚各国的华人华侨聚居地。它们不仅是学习了解民族历史的重要渠道,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独特窗口和重要桥梁。本次展演包括12个木偶剧(节)目和8个皮影戏剧(节)目。这些木偶剧、皮影戏种类繁多、流派纷呈、各具特色,既有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也有洋溢时代气息的新创作品;既能让观众充分感受我国傀儡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又能看到这些艺术品种强健的生命活力和勃勃生机,对增强全社会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尊、自信和保护、传承、弘扬的自觉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给文艺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发展的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既要保持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谦卑和尊重,精心保护、传承,注重培养后继人才,又要以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维,让古老艺术重新焕发活力。近年来,木偶、皮影界一定程度存在不重视本体艺术和剧种个性的问题,特别是在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票房价值和所谓的“市场效应”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放松对木偶、皮影艺术不可或缺的“技艺性”的训练和追求,用技艺含量低、艺术性不高的快餐化“人偶剧”代替需要精益求精、刻苦训练、认真打磨的“正宗木偶剧”,导致许多观众对我们民族历史悠久、享誉世界的真正木偶剧产生茫然感甚至是误解。传统文艺工作者应及时纠正这些错误,重新唤醒社会责任感和自尊、自信、自觉意识,为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代作出新贡献而共同努力。

  建议相关部门重视和扶持木偶剧、皮影戏这些“个头小、作用大”的艺术品种,针对其精巧轻便的艺术特点,发动业内人士创作更多短小精悍的优秀小剧(节)目,表现新时代人民真实的经历和情感,反映和讴歌新时代、新生活。也希望能够更多地举办全国性展演活动,让古老的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再放异彩,“香”飘世界。伟大的新时代,“小木偶”应该有大作为,也定能有大作为!

  曲艺要“就青年”

  此次展演活动中看到又一批青年演员脱颖而出、锋芒展露,台下还有许多青年观众,更有不少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走进剧场,令人欣慰。曲艺艺术需要一代代曲艺人的传承和创新,更需要青年观众的支持和喜爱。此次参演的苏州评弹,既有传统经典,又有新创曲目,如微型苏州弹词《杰克与露丝》和中篇苏州弹词《徐悲鸿·反目》《一串河豚籽》等是新节目,赢得了不少新观众的喜爱。

  我们曲艺人应该努力创作一些现代题材、符合青年人审美情趣的节目。陈云老首长曾经提出:曲艺要“就青年”。这个“就青年”指的就是要适应青年、满足青年并引领青年。事实上,并非现在的青年人不喜欢传统艺术,而是我们的传统艺术离他们太远。所以我们一定要走近他们,为他们量身定做一些符合他们审美情趣的作品。比如把成语故事改编成曲艺小段走进小学,把《木兰辞》《扁鹊与蔡桓公》等课本中的文章编写成曲艺作品送进中学等,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们接触到曲艺,使孩子们从小就得以耳濡目染。我们还不能低估了青年人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一定要把有质量的作品带给他们,比如苏州市评弹团改编的《雷雨》在校园里就很受欢迎。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曲艺人不辞辛劳、不计名利、坚持不懈地去播撒曲艺的种子,培养曲艺的年轻观众,若干年后一定会收到丰硕的成果,让中华曲艺之花绽放得更加璀璨、更加娇艳。

  打造创新型文化品质城市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全国曲艺、木偶剧、皮影戏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在晋江举办,这是对晋江文化工作的支持和信任,使晋江市民能在家门口欣赏全国各地优秀作品,为晋江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注入一剂强心剂。

  晋江人文荟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之首邑,素有“闽南戏窝子”美誉,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闽南戏曲、灯谜)之乡”等称号。晋江历来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特别是戏曲、曲艺的传承与创新,已连续举办30届戏剧展演节、10届南音演唱节、21届南音演唱演奏比赛,每年民间自发性戏曲演出3000多场。同时戏曲、曲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高甲戏《金魁星》、木偶剧《五里长虹》曾获文华奖。本次展演中,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施公断案》、晋江市南音艺术团创排的南音《钗头凤》双双入选。

  十九大报告将文化繁荣和文化自信上升到了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加以阐释,就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新要求。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担当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丰富的精神食粮,创造更美的文化色彩,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晋江刚刚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正着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是重中之重。下一步,晋江文化工作将借本次展演“东风”,出台扶持推动晋江戏曲、曲艺(南音)艺术发展的实施办法,推出一批有质感、有温度、有分量、有内涵的文艺作品;坚持有传承、有创新、有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宣传城市的历史文脉,建设地方特色文化,统筹兼顾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继续拓展“大美晋江”惠民舞台工程等文体品牌活动,持续实施“文化空间共享计划”,持续开展戏剧会演、南音会唱、灯谜会猜、诗词会吟、书画摄影会展等活动,推动基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等,丰富群众文体生活;将以均等化的服务、差异化的定位、精准化的发展,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建设市民的温馨家园、幸福之城,助力晋江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建设再上新的台阶。